01
送出1000根海参、1000袋扇贝,
传播1000万人,
60岁的獐子岛
如何把大雪采捕玩成网红打卡地?
上周尾,大连人气*旺的商业街——青泥洼桥大商步行街上,几个在商场里卖海参的商户轮番出来查看情况。
这条街被獐子岛包下了,整条街连续三天锣鼓喧天、歌声阵阵,背景的巨幅大屏幕、红地毯、大铁锅煮海参、免费喝海参小米粥、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举办一次**活动……
这里人气不断聚集,整条街被烘托得热闹非凡。看过了步行街表演的人持续不断地被引导到商场的獐子岛海参专柜前。
这是獐子岛第六个“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活动的市内现场,也是六年来**次在市内设现场。
现场不间断播放獐子岛海域采捕船冒着严寒出海、潜水员不畏严寒潜入海底的实况。
从上周五大雪节气当日开始,獐子岛除了在岛上搞采捕活动外,还在包括大商步行街在内的市内三个商业区同步举办海参文化活动。
3天时间,獐子岛共免费供应了1000多根海参,熬制了4000多碗海参小米粥,送出了1000多袋扇贝礼品。
在网上,多个直播平台都在同一时间直播了大雪采捕盛况,有主流媒体,有自媒体,有网红,传播覆盖超过1000万人次。獐子岛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渐已成为国内网红打卡地。
12月9日晚上盘点时,獐子岛海参事业部总经理刘明激动了:“到9号晚上,仅在大连商场,9天的销售额超出了去年12月整月的销售总额。”这是大连商场里**一个进入12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的海参**。这也是獐子岛的商业步行街活动引起同行关注的原因。
6年里,獐子岛都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在海上造节,并将獐子岛玩成了网红打卡地?
02
大雪采捕6年
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是獐子岛渔民的民俗文化传承。随着海岛交通、住宿、船艇等条件的改善,六年前,獐子岛人把“大雪采捕”办成了与岛外来宾共同分享的喜庆海参丰收的节日盛典。虽然每年的冬季,都是大连海碰子的工作旺季,他们身着潜水服,**数次下海采捕海参,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组织,没有队形,海参采捕,只是一场海岛渔民的日常工作。大连人采捕海参,一般分两个季节,春季和冬季。
这是海水*凉的两个季节,海参采捕为什么要在春季和冬季?因为海参是一种特殊的海洋生物,只有在海水凉了时,才会在海底被发现,海水温度高时,海参会躲到礁石下面夏眠。
大连人冬季采捕海参,一般从立冬就开始了。獐子岛远在黄海深处,海水体量大,温度调节很慢,一般要等到更晚一些才会变凉,海参才会出来。因此,獐子岛潜水员采捕海参*忙的季节,一般在大雪前后。
那一年,是海参市场遭遇滑铁卢的元年,**八项规定就是在那一年出台的,作为**滋补品和**餐饮消费的海参,销售量急剧下滑。
那一年,也是獐子岛**次对外宣布,獐子岛海域的海参为野生海参,公司几年前已停止投苗,只做野生,并在那一年发布了原产地坐标,并在此后引进了SGS供应链全程监控体系。
那一年,獐子岛邀请了很多客人上岛观看潜水员采捕。这些客人有投资者,有经销商,有客户,有媒体,也有**官员。
一大早坐船从大连港码头出发,行驶56海里(大约10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獐子岛码头。
獐子岛在黄海深处,只有15平方公里的面积,周围全是海水。岛上有1万多人口。
在獐子岛码头,当天会举办热热闹闹的庆祝活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客人们在码头上参加完仪式,就坐上采捕船或观光船,出海看潜水员采捕。
大多数人都只见过海参,却没有见过大海,更别说见过潜水员采捕。因此,每个亲临过大雪采捕的人,无不为这样的场景所震撼:几十条船载着客人陆续离港,浩浩荡荡冲向大海深处。海面上顿现百舸争流的场面。船驶过划出的浪花像一条白色的跑道,在海面上延伸。
潜水员们身着潜水服,站在船帮上听号令,号令一到,他们一个个鱼跃入海。几分钟后浮出海面,一兜兜海参就被拉到了甲板上。
这样的场景,每年大雪时分都在气温降到零下的北黄海上演。
受邀前来的客人在海上拍照,发朋友圈,媒体一次次记录,书写,传播。人们从媒体上、网络上、朋友圈里,从亲历者的口中,了解北黄海在举办这样的活动。
6年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海参行业内的人开始一起过“大雪采捕节”。
03
网红来打卡
从传播领域看,这几年**的亮点无疑是“网红”。
网红这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词,成为传播领域的生力军。只要被网红盯上,想不红都难。
网红们**有一副敏锐的嗅觉,将目光瞄准了这个特殊的节日:大雪采捕节。因为难得一见,所以更加猎奇。
“大概从2015年开始有网红进岛直播大雪采捕,到2016年,进岛直播的人和平台一下子多了起来,以后每年都有。”獐子岛市场管理部经理孙坤说。
2016年,獐子岛大雪采捕开始大面积吸引直播平台的关注,那也是**的直播平台崛起的元年。
“那一年,新华社也搞直播,当日的直播在线观看量达到70多万人次。凤凰新闻客户端那一年也参与了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也是几十万人次。”孙坤说,那一年,网红们集中来到獐子岛,他们带着手机,对着镜头,不停地向粉丝播报。
后来,獐子岛主动联系了今日头条、腾讯等大的平台,邀请平台直播大雪采捕盛况。今年,经济日报客户端也参与了全程直播报道。
这几年,獐子岛的大雪采捕活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有一些网红年年大雪来打卡。
海参采捕,特别具有画面感和新奇感,因为很多人这辈子都没见过潜水员在海上工作,更别说看到几十个潜水员集体工作。
在獐子岛的大雪采捕仪式中,潜水员集体宣誓是不变的节目,几十个血气方刚的渔家小伙,穿着统一的潜水服,握拳宣誓“尊重自然,尊重**,限量采捕”,那种帅气****。
海上潜水作业,他们常年都做,但是集体握拳宣誓,一年只有一次;零度下潜,一年中也只有海参采捕季才有。
这些元素,都成为网红捕捉的亮点。
其实,了解獐子岛的人知道,獐子岛**有着网红的基因,历史上,他们经常出现在人民日报等***大媒体上,这里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海底银行”。这里还出过多位劳动模范,多人受到过*****的接见。
04
市民代表受邀上岛
海参是大连的特产。无论多少个地区发展海参产业,都无法取代大连海参的市场地位。代表**海参**质量的大连需要一个标志性符号。幸好有獐子岛大雪采捕。
但是,限于岛上的接待能力和船的运力,每年能现场观看到大雪采捕的人**有限。即使大连当地的市民,也很少有人看过海参的海上采捕。
今年,变了。
“哪怕只有60张船票,也要留给大连市民。没有市民参与的节日,不能叫真正的节日。”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说,今年是獐子岛成立60周年,獐子岛在邀请名单中,为大连市民留出了60个名额。
大雪节气这天是12月7日,周五。大连的天气进入天寒地冻模式。从大连港码头到獐子岛的56海里的海面风力很大。
之前**晚上,獐子岛在各个群里通知:由于风力太大,从大连港到獐子岛的客船停航,去岛上参雪采捕活动的人明天要提前一个小时集合,从东港商务区的獐子岛总部坐大巴出发,到杏树屯港坐船去獐子岛。
群里的人就有獐子岛邀请的60位大连市民代表。每年的大雪节气,天气都很恶劣。獐子岛每年在筹划“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时,都做了多套应急预案。收到邀请的大连市民,有人**次知道,不是每天都可以坐船出海的。
相对于600万人口的大连,这60人只是其中的十万分之一,但是这项活动却因此走进了普通消费者中间。
“我们邀请的条件特别简单,通过几个微信平台推送邀请信息,每个想参加活动的大连人都可以加工作人员微信,然后进群抢红包,手气**者,就可以成为被邀请对象,免费上岛参雪采捕,享受海参盛宴。”獐子岛海参事业部总经理刘明说,獐子岛将参与的门槛降到**,有微信就可以参加,并将活动办法做到**公开公正,进群抢红包,手气**就可以,**凭运气,这是连马化腾也做不了手脚的。
60人的邀请,带来了几十万人的关注。
按理说,大连市民对大海是不陌生的,对海参也是很熟悉的。但是上岛的市民还是为现场的景观震撼了。一位市民看过潜水员采捕后,竟然哭了,她说:“我真不知道吃根海参这么不容易,那么冷的天,滴水成冰,那些潜水员竟然要跳到二三十米深的海底去采捕海参,看他们冻的那个样儿,真是太心疼了。”
活动结束后,吴厚刚在集团内部颁发了一条嘉奖令,奖励那些冒着严寒,下到深海采捕海参的潜水员。
也有市民看后说:“身为大连人,虽然每年都吃海参,但是深海里的野生海参长什么样,还是**次看到,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像小猪一样,真是不一样。”
由于獐子岛做出今年海参对大连市民不涨价的承诺,很多人看过采捕后,回到岸上,就买走了刚煮好的海参。
与岛上活动同时举行的,是大连市内的三个商业**的活动。他们在大连商场、华南商场、开发区商场外的步行街同时搭设了舞台,搭台施粥,微信**,锣鼓声、歌声、号子声,在飘雪的冬天里,上演了一出出海参的大戏。
05
大连海参采捕仪式,向查干湖冬捕看齐
12月9日,獐子岛海面的海参采捕作业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采捕仪式已经结束。大连市内,三个商业区的活动还在进行中。
大连商场外的青泥洼商业步行街上,吴厚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这里。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没有人注意到他,他举着手机拍照,记录着现场的热闹。
**的主持人情绪饱满地调动着现场的气氛,人们拿着手机,对着大屏幕上的二维码扫码参与**,赢蒜蓉粉丝贝礼包;煮海参的大锅里冒着热气;舞台一侧,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在排队盛海参小米粥……
“大连海参应该有这样一个节日。”吴厚刚说,如果獐子岛不做,也应该会有别人做。“今年,我们邀请大连市民参与,以后,应该邀请的消费者都参与进来。”其实,这几年的大雪这天,都有外地的游客像参加“查干湖冬捕”一样,跑到大连坐船去獐子岛看海参采捕。
“如果有**,外地的游客冬季旅游时,会像选择去查干湖看冬捕一样,选择到大连来看野生海参大雪采捕,这件事就做成了。”当日是大连商场82周年店庆日,大连商场里人山人海,很多大连市民把大商的店庆日理解成自己的购物狂欢日。此刻,吴厚刚脑海中想象的是大雪采捕也成为人们的海参购物狂欢节。
6年里,獐子岛为大雪采捕投入了**精力和财力,他们花费上千万打造这个节日,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节日,一个行业的节日,成为**北方另一个“查干湖冬捕”。
当然,造节不是一个企业的事,它需要一个平台,需要更多的商家和顾客参与,需要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分享。
海鲜二维码
石墨烯二维码